新闻发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体为什么总是觉得紧是我练太多教练这 [复制链接]

1#

话先说在前头,我不反对瑜伽中的静态伸展、滚筒放松、按摩球放松、各种工具放松、各种按摩,当然更不反对各种调整身体结构的方式,那我到底是在反对什么呢?

先来谈谈紧这件事吧!

先来想想什么情况下你/你觉得紧?躺着?趴着?坐着?站着?走路?跑步?重训?某个动作?某个速度?向心/离心/等长收缩?

再来想想是哪里紧?整片区域?某个点?某条肌肉?关节部位?肌腱韧带?表层/深层?

也可以想想什么时候会紧?每次都会吗?还是某个环境?某个情况?某个心情?当天身体状况?太饿/太饱?没有动力?……

之前听过一个笑话啦:“一位老奶奶跟医生说,我肩膀不舒服,医生问,你是什么动作会不舒服,老奶奶举手过头说,一捏就痛!医生悠悠的说,你不要举手就不会痛啦!”这听起来有点荒谬,然而细品其实有几分道理,让我缓缓说明。

在标题中我特别把“觉得”作引号,聪明的你/你想必已经发现案情不单纯,就紧而言可粗分为二种,一种是结构被限制住,另一种是大脑出于某种原因限制住你/你的组织,这二种通常会互相影响。

1.先来谈谈第二种,大脑出于某种原因限制住你/你的组织。

大脑会下令让肌肉紧绷的原因不少,其中常见的不外乎大脑认为环境是危险的、现在情绪是紧张或兴奋的、大脑觉得现在身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等等,最后开启大脑的保护机制,通常伴随交感神经的活化,最后你就会觉得身体很卡或很紧。

对于环境、情绪,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但这里的身体不稳定是指什么呢?

原本吸气时,肋骨会向上提升,横膈收缩下降;吐气则相反,肋骨向下,横膈放松向上回到原本位置形成一个圆拱型,当肋廓翻起,已经上升的肋廓位置让横膈难以收缩下降发挥呼吸的功能,身体也卡在吸气的状态,横膈则开始变成稳定脊椎的肌肉,将身体拉到伸展的状态,也就是腰椎前凸的位置,同时产生骨盆前倾,下背肌肉、髋屈肌、腹肌、腿后肌群就会被拉长紧绷。这样的呼吸每天超过次,还会征召呼吸辅助肌群一起帮忙收缩,因为横膈已经在收缩状态下,没办法再做更多的收缩,这些辅助肌群包括斜角肌、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菱形肌、胸大肌、胸小肌、后钜肌、腰方肌等,每个人代偿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这些肌肉长期的过劳加上交感神经过活化,身体自然会觉得酸痛与紧绷。

另外在主要核心肌群(如:横膈膜、肋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骨盆底肌、多裂肌等)没有主动出力的情况下,身体的稳定度不够,就会开始征召其他肌肉代替这些核心作用,这些肌肉要负责活动、负重,又要负责稳定,长期下来就越来越紧,因为无时无刻都在用力,而即使这些相较身体远端的大肌群仍然无法做足稳定身体的功能,这时神经系统为了安全起见,就会限制活动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你怎么放松、伸展,甚至请人按摩、调整身体都无法真正放松的原因,因为你花了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放松上,也抵不过一天呼吸的次数。

因此在执行任何放松技术前,我一定会先启动核心以及被抑制的肌群(如:前锯肌),抑制过活化的肌群,将身体关节摆到适当的位置,肌肉摆回真正休息的长度,做若干次呼吸练习,恢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即使要做放松、伸展,也会非常着重于姿势的摆放及动作的控制,因为如果一开始姿势就没摆好,你会难以解开真正紧绷的部位。

2.接着,可以聊一下结构本身的问题了。

结构是很复杂的,全身的组织、器官都互相关联,紧密的牵在一起,在解剖列车中虽然大致整理出了解剖列车的几条筋膜线,然而事实上,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神经、血管、内脏等,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可能一个脚踝扭到,最后导致肩颈痛,或是消化不良导致腰酸,又或不正确的运动姿势造成呼吸受限等等,范围之大甚至目前没有一本著作整理得完,因此本篇单纯以肌筋膜作简单的概述。

就解剖列车的观点而言,全身肌筋膜分为浅前线、浅背线、侧线、旋线、手臂线、功能线、深前线,线与线之间又会彼此重叠,而形成了全身复杂的筋膜网络。

可以把筋膜线想象成串联起来的橡皮筋或弹力带,有些橡皮筋比较紧,有些比较松,假如是在没有控制下的被动拉伸,根本无法选择要特别拉伸较紧的橡皮筋,甚至被伸展的往往是原本就比较松的,套用在人体也是,没有先在正确的姿势下评价,就暴力伸展,常常紧的地方仍然是紧,松的地方造成过松弛,组织没有张力维持原本的结构,该处的肌肉通常也不太会在动作中用力,紧绷感因而持续存在。

上文有提到,最刚开始某处的受限,最后可能导致其他地方的酸痛或紧绷,我们用简单分解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以腰后仰酸痛为例,根据深前线,可能受限的来源是左侧或右侧的咀嚼肌、斜角肌、髂腰肌、内收肌或胫后肌等,最后压力集中在腰部,因而产生腰酸下背痛,这时我们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找出受限的位置,给予调整或学习客制化自我保养的技术,而不是胡乱的拉扯。

所以针对紧绷的地方使用按摩球也未必有效,当然会有一时的舒缓,但效果往往不久。

接着我们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待肌筋膜,在静态姿势下,可以从体态偏移方向初步判别肌筋膜的失衡情形,肌筋膜力线交织包覆贯穿全身,让我们有效率的使用身体,花最少的力气维持结构的平衡,然而人是懒散的生物,喜欢将身体放在暂时轻松的位置,而不是长期平衡的位置,长久下来压力会累积在特定位置,肌筋膜力线会被过拉往特定的走向而失衡,除了无法分散压力,也无法有效的动作或维持姿势,因此便容易酸痛,常常觉得卡或紧绷,值得一提的是内脏筋膜也会影响肌筋膜力线,干扰动力链传递。

在动态动作下,传统或一般的概念认为肌筋膜只是单纯被拉长或是缩短,但其实不然,各种动作于肌筋膜间都存在滑动、滚动、浮起、贴近、分离、靠近等3D活动,以瑜伽深蹲起身动作为例,大腿后侧肌筋膜需要向上滑动、向两端滚动、分离、向股骨贴近,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筋膜需要向下滑动、从股骨浮起,往中央靠近,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筋膜需要向大腿前侧滑动等,而多数的紧绷或卡住感,通常是肌筋膜活动受限所致,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伸展或按压,而是在主动筋膜动作中,融入被动徒手松动技术,唯有筋膜无法贴近或分离的情形使用自我按摩工具才比较有效。以上其实也只能算是概述,在伤科各类手法中,他们探究身体结构更加仔细,将肌筋膜的各种缠绕拆解得更彻底。

回到老奶奶的笑话,不是真的不要举手啦,而是想想举手是怎么举的,弯腰是怎么弯的,平常站坐是怎么维持姿势的,是用懒散的方式以关节卡着关节,还是靠组织间的张力复合体维系,举手过头顶本身就算是相当复杂的关节动作,从核心,到胸廓、肩胛、锁骨、胸骨、锁骨、肱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肌肉、筋膜、软组织,要在对的时间点,在正确的位置,出适当的力,共同完成动作。

总结:

在聊完结构本身和大脑控制的因素后,大家应该对于“紧”有比较深的认识,当然不只以上的原因,包括消化、免疫、粒线体、排*、代谢、荷尔蒙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不要只是从结构下手,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健康都缺一不可。

紧不一定不好,松不一定好,最后提醒大家,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还是要寻求专业教练或医生,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无痛又好动的身体!

#百里挑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