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软瘫期及痉挛早 [复制链接]

1#

导语:盂肱关节是由位于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共同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面积小而浅表,仅1/3的肱骨头包裹于关节盂内,决定了肩关节灵活性强而稳定性差的特点。卒中偏瘫患者因肩关节周围肌肉软瘫无力、肌力下降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而丧失了锁定机制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01你知道肩关节半脱位吗?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属于肩关节不稳范畴

1、概述

中风,西医名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等均有较强的关联性。我国每一年新增加脑卒中病例可达余万,常见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具有再发性。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万,且每年正以8.7%的速度上升。

肩关节半脱位是卒中偏瘫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好发于Brunnstrom分期中的I-II期,发病率高,约占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60%-75%,其发病时间多在卒中后约1个月内,主要症状表现为偏瘫侧上肢疼痛,活动困难,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2、肩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是指肱骨头部分脱离了关节窝,肩峰与肱骨见出现明显的凹陷。肩关节半脱位属于肩关节不稳范畴,年,Bankart首次提出肩关节不稳这一命名和概念,肩关节可在创伤或非创伤情况下出现单向或多向半脱位,其中前下方半脱位较常见。

肩关节半脱位常见病因有肱骨近端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偏瘫、感染性关节炎、肩袖损伤、肩关节不稳等。根据病因不同具体病情应具体分析。肩关节半脱位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在约1个月内发病,约占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60%~75%。

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凹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下沉、肩胛骨下角位置较健侧低、肩手综合征等,日久甚至废萎失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渐加剧,调查发现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攀升,而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虽然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方法日益增多,但仍无特效疗法,多为在治疗其原发病的基础上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对症治疗。然而,各具特色的中医疗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用疗法及一些物理疗法疗效好、价格低、无副作用、操作简单,广受患者及医生高度认可。

3、临床表现及诊断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软瘫期及痉挛早期,多数在病后1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及凹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下沉、肩胛骨下角向脊柱侧倾斜且位置较健侧低、肩手综合征等症状。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国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触诊、X线法测量、超声检查,为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02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病因病机,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患者需了解

肩关节灵活性大,主要依靠强大的肌肉群维持其稳定性,尤其是三角肌、岗上肌。处于弛缓性瘫痪期的卒中患者,出现患肢偏瘫或者肌张力明显下降,维持盂肱关节稳定的冈上肌、三角肌等肌力也会下降,脱位不可避免。

偏瘫早期,肩胛骨周围肌群无力,肩胛带失去前锯肌及斜方肌稳固,导致患侧肩下沉,背阔肌、菱形肌等肌肉痉挛导致肩胛骨产生内收或(和)回缩,脊椎凸向健侧使得躯干向偏瘫侧倾斜,上肢被动外展造成肱骨相对外展,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坐位或者站立位时,肩关节周围肌群收缩相对无力,甚至瘫痪,加之患肢受到重力牵引作用,向下牵拉关节囊及韧带,使关节囊松弛、韧带延长,致肩关节半脱位。护理不当,转移、搬运等姿势不当,可使卒中患者产生肩关节半脱位。卒中后偏瘫患者肩胛骨周围肌群瘫痪、痉挛、拮抗肌失衡,严重影响到竖脊肌肌力平衡。

出现行走异常、躯干侧屈等,导致肩关节位置不正而肩关节半脱位。老年患者因组织功能减退,局部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不足,导致关节囊韧带松弛;也有国外学者提出肩关节半脱位与交感神经反射性营养不良、臂丛神经及肩部其他神经功能障碍、肩袖肌损伤等有一定的关联性。

03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应该如何治疗?这2点,有利于患者恢复

1、西医治疗

物理治疗是利用电、光、蜡、磁、温度等物理因子进行的治疗。低频、中频、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及肌电生物反馈具有刺激瘫痪肌肉周围运动神经,恢复神经对肌肉支配、增强肌张力的作用,有助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和增强临床疗效。电刺激治疗急性中风冈上肌能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手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是指患者凭借自身力量以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徒手或利用器械,恢复运动、感觉功能的训练方法。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恢复期康复治疗主要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包括Rood技术、Bobath技术、Brmnstrom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多种方式。

NFT是在康复治疗中选取多种方式来对感觉及运动神经进行刺激,促进神经通路的兴奋,激发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引起瘫痪侧肌肉收缩。支持疗法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和肩矫正带的使用,康复期肢位的摆放可预防肌肉痉挛,从而避免肢体因异常运动而致肱盂关节解剖位置异常,同时,也有效预防压疮生成。

肩矫正带对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有预防作用。肌内效贴可以对抗重力作用对上肢的影响,缓解疼痛和局部水肿,促进上肢功能恢复。针对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关节疼痛可考虑给予解痉镇痛药或者非甾体类抗炎药给予对症处理。

对于疼痛程度较重者可酌情给予进行肩关节腔注射或者局部封闭治疗。作业疗法是采用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不同原因、不同程度丧失生活活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目的是为患者解除功能障碍,提高自主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质量。

2、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探索历史久远,一些医治理论和治疗方法延续至今,为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临床常见医治方法有针灸、推拿、针刀、中药等的单独使用及其联合应用等。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优势显著、效宏价廉、简单易行、痛苦少、治疗时间短、无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的研究较少,一般是针灸与其他疗法联合进行研究。目前常用的针灸疗法有火针、电针、头针等疗法的单独使用或者与康复、肌电生物反馈等疗法联合应用。

火针疗法能够舒筋活络,散瘀止痛,随针体传入机体的热能够快速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修复损伤部位的肌肉、韧带,促进炎性渗出的快速吸收及代谢。头针疗法可激发大脑皮层功能区,提高生理功能和中枢外周传导功能,调节大脑机能状态,提高肌电幅度,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重组能力,从而改善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症状。

中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在肩关节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围刺法加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ADL能力,改善患肩局部疼痛。推拿治疗可运用多种手法,常用到的手法如揉拿法、掌揉法、提拿肩井法,点按法等。

推拿手法的有效使用可提高肩关节周围肌群肌张力,防止局部肌肉过度松弛或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明显减轻局部疼痛。内服中药方剂对不同证型辩证后给予相应方剂进行施治,对于气虚络瘀证患者常使用补气活血、通络化瘀的补阳还五汤进行加减施治。

对于气虚下陷证患者常使用升提、提摄的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施治。外用中药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等方法,利用热效应直接刺激并促进表层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有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抑制局部神经兴奋性。

从而达到迅速缓解肩部疼痛的效果,起到改善肌肉痉挛和粘连状态的作用。因此,消除肩部及其周围的局部疼痛,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挛缩,纠正肩关节周围异常的肌张力,增强肩部肌力平衡稳定,对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及肩部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西医认为肌肉群力量失衡、痉挛肌肉牵拉、重力因素等引起,治疗上,通常采取药物、康复训练等疗法对症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认为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除传统治疗外,现代医者探索出电针、特殊针刺法等疗法,以期患者脱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需寻求更完善、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