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临床表现
1.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中医解析肩周炎本病在中医学属于“痹症”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所以发作本病。故本病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正气内亏和邪气外侵,属于正虚邪实。所谓正虚,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导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冬病夏治三伏贴,调理肩周炎
所以,究其本质,肩周炎一病属于虚寒类疾病。根本的治疗大法为温阳散寒,活血通脉。针对此类虚寒性的疾病,中医的三伏贴能够很好的祛除人体内的沉寒痼疾。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天气最热的三伏时节,以辛温祛寒的药物贴敷到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振奋阳气,驱散内寒,调理虚寒的效果。一般应用三伏贴来调理肩周炎,多选用肩髃穴、肩髎穴、天宗穴、阿是穴、脾俞穴、肾俞穴、关元穴、足三里等等。其中,肩髃穴、肩髎穴、天宗穴是在肩周的局部取穴,贴敷这些穴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直接透过皮肤屏障,进入到人体肌肉、筋膜、关节及血液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促进致痛物质代谢,解除病损部位肌肉痉挛粘连,对关节肿胀、压痛有显著的疗效,并能较快的恢复关节功能。肾俞穴、脾俞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均为人体的保健要穴,可以调动人体周身的气血,提升人体的阳气与抗病能力。采用尧舜三伏贴,预防各种骨病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