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了一个读者朋友的消息:
“心脏真的好痛,真的不想让家人和朋友担心,想哭却不能哭,只能故作坚强,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体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还要关心老人身体,自己身为顶梁柱,真的是“不敢”得病。
但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候意外总会在不经意间找上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心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心,为什么会痛?
年纪大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身体机能的退化,胃口小了,吃了不消化,精神头、体力都大不如前,人过半百,肾气衰,不能鼓舞五脏阳气,就会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气血不畅,发而心痛。
相反肾阴亏虚,五脏之阴得不到滋养,火旺,就会生痰,这股子痰热窜到心上了,心脉痹阻,也会心痛
脾虚生痰湿,为什么很多朋友要心脾同调,就是脾出问题了,吃的“有问题”,脾胃运化不足会酿湿生痰,痰湿阻滞在体内,清阳不升,气机不畅,这心脉就又堵了,堵了就痛。
要知道痰郁化火,本来血液流通不畅,这下血瘀也来了,血脉肯定不通畅。
情志问题,忧思也可伤脾,大家也深有体会。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走不动也就算了,这痰湿和血瘀也会找上门。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七情太过也是主要原因。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冬天为什么是心脑血管的高发期,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寒邪。大家看那河里的水,气温一降,慢慢的就冻成冰,流不动了,回眼一看身体里,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是哪哪都不舒服。
大家这下明白的差不多了,关键其实还在两点:外感、内伤,病位在心,但和肝疏泄、脾运化、肾藏精主水的作用也脱不开关系。
接下来看看该如何调治这种问题:
有这么个患者,四十岁,什么毛病呢?心痛!
尤其是一到下半夜,发作时心悸、心慌,还会连带着左边肩膀,一问,还说自己血管有紧张蜷缩感,关节疼痛,足部微肿。
只要天气一冷,他人就不舒服,穿得比正常人都多一两件,胸中憋闷,喘不上气,还有咳嗽吐痰的症状。
平时吃饭也吃不了几口,为啥?一吃就胀,大便也反复无常,时干时稀,有时候还会头晕,晚上还出盗汗,折腾的天天睡不好。一看舌头,舌苔干红,心脉浮沉。
他的问题在哪呢?带大家一起分析下:
怕冷,明显是阳气不足。如若脾阳不振,这人就吃得少,容易胀,而脾不行水,这原本循环的水饮就停住了,就跟个小水坑一样,慢慢地滋生脏东西——痰浊,这痰一来人就咳嗽。水饮下流呢,就会腿足发肿。
胸中窒闷说明他胸阳不宣啊,睡的不好,夜间盗汗,舌苔干红又说明他还有阴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是相互离不开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二者不足,相互影响,因此就形成了阴阳气血俱虚的局面。
你看他头晕、大便时干时稀,也是阴阳俱虚的情况,气煦,血濡,关节疼痛因为啥,这是不是缺少气血的滋养了啊。
这样的身体情况,气血顾不住心脉,他的心脉能不浮弱吗?
他心中痛悸,阴阳气血俱虚,心脉失畅,再加上痰饮内聚,心脉更加痞塞,下半夜发作严重,是因为阴寒气太重。
《素问·举痛论》曾言:「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蜷则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其发作时,自觉全身血管有缩踡紧张疼痛感觉,亦为此种原因所造成。
左肩是手少阴心经所过部位,故其疼痛亦向左肩放射。
巢元方谓:「其有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故本例应以久心痛名之。
所以就能看出方向了:温阳开痹,行水化痰,补益气血,养阴安神为主
温阳用吴萸、桂枝,开痹用瓜蒌、薤白,化痰用法夏、茯苓,补气用*参、甘草,补血用当归、白芍,安神用五味子、酸枣仁,养阴用麦冬、怀山药。
病期时间久,多是属虚属瘀的情况比较多,李师采用温阳开痹,行水化痰,补益气血,养阴安神之法。在初诊方中也隐含了仲景小建中之意: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后心痛缓解,还剩肝旺脾虚、郁火伤阴诸症,又以育阴疏肝健脾之法调治,最终不适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