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www.csjkc.com/m/中华武术拳种门类众多,太极拳只是其中一种。由搏击的目标和人体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各门类武术在技术动作和搏击手段上会有许多相同或联系。但由于各拳种产生的条件不同,创拳的思想不同,各门类武术在练习形式和方法、指导思想和理论等方面又各有其特点。太极拳是与祖国传统文化交融最多的武术门类,它是用肢体语言演绎的传统文化,是最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
“太极阴阳”理论是太极拳最核心的理论指导思想。太极拳从静型技法到动态技法,从单练套路到对练搏击,无不遵从太极思想。这也是太极拳命名的缘由。
太极是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阴阳即对立又交融,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和阳是太极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在太极拳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虚-实、攻-守、意-气、气-力,肢体与其功能,劲力的刚与柔、肢体的松与紧、动作的快与慢等等,都是太极的两仪,对立统一。太极拳是将这些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的拳术。当对立的双边统一起来时,就会显现玄幻般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1不动而太极——太极拳的静型动作
太极拳静态姿势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实腹”,“松胯圆裆、篷膝沉臀”,“沉肩坠肘、手指伸长”,整个身体犹如一个太极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说劲力要往上虚领过顶,气要向下沉降至丹田(小腹中央),这是从整体提出的要求。上为太极之阳,下为太极之阴;气为太极之阳,劲为太极之阴。劲往上领,阴走阳位,阴阳合为太极;气往下沉,阳走阴位,阴阳合为太极。反之,若气往上而劲往下,则阴走阴位而阳走阳位,阴阳分道背离,破坏了太极体。太极拳中称为“双重之病”。
含胸拔背、松腰实腹:这是对躯干部提出的要求。就是说胸部要微含,背部要拔张,但不可太过;腰要尽量放松,腹部适当以气充实。前为阳位,后为阴位;胸部为人体之阴处阳位要内含,背为人体之阳处阴位,要挺拔舒张。从结构上看,腰强腹弱,强为阳弱为阴;从功能上看,放松为阴,坚实用力为阳。强者要放松,而弱者要坚实。完全符合太极之相。
松胯圆裆、篷膝沉臀:这是对下肢提出的要求。胯放松一般会伴随着裆内收,这里要求胯放松而裆向外撑圆。既有向内的“阴”,又有向外的“阳”,合为太极。膝关节保持松而向上的立劲,臀部则向下松沉。既有向上的“阳”,又有向下的“阴”,合为太极。
沉肩坠肘、手指伸长:这是对上肢提出的要求。肩肘都要保持向下松沉,为上肢之阴;而手指则向外(所指方向)舒展伸长,为上肢之阳;整条手臂有上有下,阴阳合为太极。
2一动一太极——太极拳的动态技法
阴阳此消彼长,但保持动态的平衡,不破坏太极体的整体存在。太极拳要求“立如称准”、“无过无不及”、“中正安舒”,恰体现儒家“中庸”的思想,符合阴阳平衡理论;太极拳要求“松柔和缓”、“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自然和谐”,体现道家“上善若水”、“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符合阴阳此消彼长理论。
“立如称准”:单脚支撑叫“立”,单脚支撑的运动变化就像杆秤称量重物一样。支撑脚就是杆秤的提绳,另脚提起往前移动时,身体其他部位尽量后移,使身体重心保持在支撑脚平面内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总整体来看,阳长阴也要长,才能维持阴阳的平衡,保持太极体的完整,因此随着动脚的移动,身体其他的部分要反向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无过无不及”:动作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动作幅度始终保持适中状态,它是“中庸”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过”则破坏了自身的中正、失去了变化的机会,留给对手一可乘之机;“不及”则进不能尽其能,退不能保其身,难以发挥自己的有效能量。“过”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自身太极体阴或阳的另一部分而言的,只要不破坏太极体的完整就不“过”。“不及”的标准是绝对的,动作达不到“架子撑满、劲力走圆”即为“不及”,“不及”就是太极之阳亏。
“中正安舒”:“中正”的实质就是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身体支撑面以内;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以内,就不需要肌肉控制身体平衡,身体也就很自然处在“安舒”状态了。“中正安舒”则不偏不倚,也就能对八面来劲处于均衡的守备状态,即是所谓“支撑八面”。
“松柔和缓”“如行云流水”:“松”是指肌肉要放松,不要用力;“柔”是指软弱不要刚强;“和缓”是指不急不躁,安于“松柔”而怡然自得的样子;“如行云流水”是指连续的太极拳动作轻柔流畅就像行云流水一般,不可加以斧凿。太极拳这些特点极易让习练者误认为“缓慢而柔弱无力怎么能是拳呢,只能健身决对不能打斗”。其实,这正是老子“柔能胜刚”理论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至柔莫过于水,但水的能量凝聚起来时,例如海啸,可以摧毁刚强矗立的高楼大厦。谁说松柔不能战胜刚强呢?更何况“松柔”有明显优于刚强的地方:松柔可以缓解来力不易受伤;松柔可以使身体没有负担而应变灵活。松柔本身虽不能搏,但当松柔和太极拳其他要求协同作用时,它却成了致胜的关键。
“刚柔相济”“自然和谐”:因太极拳强调松柔,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是不能用力的。“力是改变物体形态或运动状态的唯一因素”。太极拳既是武术怎么能不用力?太极拳在力的问题上不是不能用力,而是在寻求最科学的用力方式,追求最佳的用力效果。用力太过可称之为“刚”;用力不及可称之为“柔”。“刚”虽利却易折,“柔”虽善应变却欠攻击力。“刚”和“柔”是太极之两仪,太极拳要求在松柔状态下用力,松柔和用力融合在一起,要和谐自然,才能使力量达到攻守兼具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刚柔相济”。正如陈鑫所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3二而为功——太极拳的攻防技法
攻防的双方合成一个太极体,双方作为太极两仪之阴阳,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规律。任何武术之攻防,无不以击倒、致伤、制服为目的,太极拳也一样。武术太极拳将攻防双方看做一个太极体,绝非牵强附会,遵从太极规律可以使搏击艺术化,极大地提高搏击技巧和搏击效果。双方你攻我守、我进你退,攻守平衡时,太极体不破,胜负不分;双方所形成的大太极体一破,胜负立判。保持自身小太极者胜。
搏击的本质决定了双方的对立,太极理论总是把对立的双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不能离开防守谈进攻,离开进攻谈防守,攻守寓一。进攻时,意识方面要做防守,即使拳击在对手身上,还要凝神对待拳面来自对手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大而强,我通过放松关节来化掉反作用力的回传,也就是太极拳的“掷放劲”;反作用力小而弱,我控制加大用力和速度以求速胜;当反作用力有变化,有黏带牵引改变方向或落空时,我要随之改变方法谨慎对待。防守时,对方攻击我某部,我全神贯注对手用力情况,在该部位不与之争,随其势柔化之,同时我另一部位一定要进攻对手的弱点,以保持我自身阴阳平衡。因此,太极拳进攻就是防守,防守就是进攻,攻守既对立又统一,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太极拳在搏击对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舍己从人”。就是在对抗中,把对手当作太极之阳,自己为太极之阴,把自己完全依附于对手的行动当中,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根据对手的动作意图而随势潜转的。“舍己从人”必须在“中正安舒”的原则下,“舍己”是毫无保留的,“从人”却是有限制的,不能破坏自己的中正。对抗中,在战略上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战术方法上是因势而动的,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强势的战术意图。也就是说,在战术方法上略显消极,但根据对手的攻守动作所采取的应变措施却是积极主动的。“舍己”须“听劲”,就是通过接触部位用心去感知对手的用力意图和用力特点;“从人”须“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就是既不要用力对抗,又不要远离避让,就像胶粘一样跟随对手不即不离。只有“舍己”才能做到“从人”,只有“从人”才能更好地“听劲”。“舍己从人”就像现代战争中的预警系统,是为战斗获取信息的。
太极拳对抗中的基本战略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对手攻击我时,我按照舍己从人的原则,不去封堵对抗而是将其顺势引进,引进后再用各种“化劲”方法使其落空,随之选择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方位进行打击。这一过程中,就体现了双方所形成的太极两仪的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规律。王宗岳《太极拳论》“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指出了引进落空的基本方法,就是顺化(或引化)。当对手攻击我时,我不给对手攻势反作用力,顺其势引进拉长来力而使其落空,当对手来力阳尽转阴时,我便可以由阴转阳乘势打击。顺化是所有化法的基础,引进的过程中,双方力量随时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只要是我方实力超越来势时,随时都可以予以各种形式的还击,未必等到对手力尽之时,即使我方实力还不及对手时,我也可以采取侧向或顺势发力打击对手的方法。顺化在转化敌我形势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判断形势决策反击手段的时间和空间。“化”是为了“打”,化多少再打,怎么打,就成了太极拳深化、细化研究的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