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台新型智能机器人在医院手术室内正式“开工”。仅38分钟,机器人就辅助该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刘宁团队完成一例84岁老人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准确度精准到毫米级别,这标志着骨科临床诊疗技术更加数字化、精准化、个性化。
84岁老人骨折,38分钟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84岁的林爷爷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一次外出时不慎滑倒,造成老人“左股骨颈骨折”。在朋友的推荐下,家人立即将老人送到医院骨关节外科,找到该科主任刘宁教授。
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完成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刘宁告诉家属,由于老人身体条件差、骨质疏松严重,骨折创伤大,手术风险很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手术。经过刘宁主任团队系统化的评估,建议给老人使用Mako智能机器人辅助系统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该系统可以进行精准术前规划,缩短术中操作时间,精确、快速地安装关节假体,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经过详细地解释沟通,家属同意了刘宁的方案。
术前,机器人对患者双下肢进行准确数据测量,采集患者三维CT数据,就髋臼假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定位、角度、大小、骨质覆盖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患者生成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中刘宁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假体的大小、放置的位置,在可视影像导航下,借助机械臂的动力装置,操作机械臂带动着磨钻对骨床进行毫米级别的精准打磨,让患者获得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最终,手术仅用了38分钟就高质量完成。术后一天林爷爷就可以下地行走,术后3天就顺利出院。
刘宁主任在操作新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骨科手术更精准,精准度提高两三倍
据悉,这台智能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之一,通过全程数字化导航,智能化人机互动,完美控制手术精度,可有效降低传统手术的操作失误,提升手术的规范化、精准化、微创化、高效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
刘宁介绍,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精准度大大提高,举例来说,人工置换关节,不能保证置换的两个关节%等长,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肯定会有误差,哪怕是一个做过几千例手术的非常有经验的医生,也会有一个相对的误差,这个误差率一般在10%~20%之间,这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如果用机器人来做的话,可以把误差减少在5%以内,准确度一下子就提高了两三倍。
“有的患者很在乎自己肢体的等差,用机器人手术完全可以把两边肢体做的一样长,误差在毫米内。这次老人的手术就准确到毫米级别。”
另外,在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手术上,机器人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比如,之前病人体内打了螺钉,再次做手术时可能需要去掉螺钉,那么医生可能需要花两个小时才能去掉原来的螺钉,这对医生来说,不仅体力上耗掉了两个小时,病人的手术时间也增加了两个小时,手术风险增大。但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在术前设计阶段观察螺钉是否阻挡医生手术,如果不阻挡可以不取,或者设计手术方案的时候避开螺钉,这样就会大大节省手术时间和人力。
据悉,目前这种高科技机器人只适用于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关节手术。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通讯员:张灿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