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8月19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这是为了表彰医生们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节日。长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他们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救死扶伤时,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贡献,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贵州日报报刊社社会新闻部推出专题报道,聚焦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中有贡献的医生代表,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更多读者了解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医生档案
吴术红,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科临床近20年,擅长肩、膝、髋、踝等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及微创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目前累计完成运动医学手术量超过台,人工关节置换机翻修手术近例;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6项。现任贵州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联盟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SICOT中国数字骨科学会贵州省骨科学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损伤重建与康复学组全国委员,泛珠三角运动医学联盟常务理事等。
“吴医生,刚做完手术啊?辛苦了,谢谢你为我成功做了手术,我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8月14日下午,在医院第一住院楼关节外科,一个正准备出院的患者见到刚做完手术的吴术红,立即上前来不停地感谢。
现年47岁的吴术红,既是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又是遵义医科大学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但要坐诊、做手术,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带进修医生学习临床技术,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
吴术红带领团队查房
“我的主业是运动医学,在我每天做的手术中,约80%是运动医学方面的手术,其他为关节置换相关的手术。”吴术红介绍,“运动医学是骨科的一个亚专业,主要收治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运动损伤疾病,是一个新兴领域,在贵州起步比较晚、基础较薄弱,医生和患者对该类疾病的认知都相对有限。早在年医院就开始了运动医学的手术治疗,但受当时设备的制约,工作开展范围小,手术相对简单,但对于我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年,吴术红医生开始钻研运动医学领域,不仅在北医三院、医院、上海医院进修,还到法国、韩国等国进修学习,系统地开展了膝、肩、髋、踝和肘关节运动损伤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
吴术红在教学中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与发展,我们团队现在每年的手术量已经超过台,我院的学科发展水平在国内已从‘跟跑’变为‘并跑’状态。”在吴术红看来,运动医学手术要求更微创、更精细,术后不仅要满足患者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要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让患者重返赛场。
“患者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对我们信任、理解、支持,我们同样也要对他们认真、负责、感同身受。”对于每次开展的新手术、新技术,吴术红都会提前做足功课,查阅最新权威文献,研究相关领域的手术视频,并向国际知名专家请教,直到胸有成竹后才会“动刀”。“不能把患者当成试验品,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负责,医院负责。”吴术红说。
吴术红在实验室做实验
一个医生,除了行医还要发扬传承精神,要把自己毕生所学、临床经验,以及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大医精神传承给接班人。
吴术红记得,一个患者发生肩袖损,经过8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见好转,疼得整宿睡不着觉,还患上焦虑症。对此,吴术红深有感触。“这就是早期接诊医生的认知出现问题,发生了误诊漏诊。”看到很多患者兜兜转转走了一大圈,吴术红医生对研究生和进修医生提出要求: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和认知传递给身边更多的医生,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少走弯路,得到更早的诊断和治疗,减少痛苦。
吴术红在手术中
“不会治疗没有关系,但一定要准确诊断。”在吴术红医生看来,医生首先要对疾病有充分认识,才能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缺乏认知就会发生误诊、漏诊,导致患者多受痛苦,甚至继发其他损伤,最终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为此,吴术红医生承诺:进修医生进修结束回去后,只要遇到运动损伤患者,他愿意随时远程会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完成手术。“通过这种方式,进修医生和研究生可以再次现场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诊疗技能,医院对运动损伤疾病的认知。”
记者在吴术红医生的办公室看到,挂着两个最新获得的新技术创新项目获奖证书。
“止足不前就是落后,不创新就会落后,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早在8年前,39岁的吴术红已是主任医生和教授,但他没有选择“躺平”,在做好教师、医师的同时,坚持医、教、研“三条腿”走路。上课、坐诊、会诊、查房、做手术、进实验室、撰写论文……成为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推动学科发展,解决患者痛苦,让患者重返赛场”,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觉得最幸福最骄傲的事。截至目前,吴术红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0篇,主持6项科研课题。
医者仁心。“我每周坐诊当天只挂个号,有些老年患者不懂网上挂号,到现场后挂不上号,并且是冲着我来的,大老远很早就来但是看不上病,一旦错过,不但要白跑一趟,而且要推迟一个周。”于心不忍的吴术红宁愿牺牲休息时间,每次坐诊时增加10至20个号已经是家常便饭。
“今天是我的手术日,还有几台手术要做。”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吴术红站起身整理了白大褂,走进手术室。
相关链接
开栏的话
胡家林:致敬医师节
贵州医师故事
小儿心胸外科专家陈会文:把上海的技术、品牌、管理平移至贵州
贵州医师故事|足踝科专家杜辉: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医院的顶尖医疗服务
贵州医师故事
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舒燕萍:用情开拓新方法用爱疏解“小情绪”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编辑/罗亮亮
二审/李冰
三审/金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