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每当观看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需要大幅跳跃、超高速滑行动作的比赛时,都不禁为运动员们捏一把汗。
运动员们全力投入比赛,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保障和支持。
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妮娜·奥布莱恩在比赛中遭遇重伤,接受手术后发文感谢了中国医护人员的帮助:“我要对所有照顾我的人说声谢谢,尤其是受伤后冲到我身边的人和帮我手术的医生护士。我感受到了如此多的爱。祝大家好运并享受比赛。”
在危机时刻够迅速采取救援行动,是滑雪医生们的职责。年,北京冬奥组委和市卫健委共同成立了“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医院共抽调72名临床医护人员,开始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训。
小健康采访了滑雪医生孙旭,听他讲述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如何养成以及备战冬奥的故事,并传递预防运动伤的新理念。很多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适用,不妨接着看下去学习,从而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
守护冰雪中的奥运健儿
——滑雪医生
采访专家:孙旭
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中国高山滑雪医疗队成员(FOP)年北京冬奥会滑雪医疗保障队成员滑雪医生第一件事是练滑雪
北京延庆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海坨山主赛道全长米,垂直落差米,地势复杂、风向多变,难度名列世界前茅。将在这里进行的高山滑雪比赛是速度最快、救援难度最大的冬奥项目,因此,滑雪医生的配备至关重要。
年医院动员医生们报名,会滑雪的和会滑冰的都报名了,然后大家集中在石京龙滑雪场进行测试。来了多位医生,有滑得好的,也有滑得很狼狈的,最后梦之队成立的时候有72名队友。
什么叫滑雪医生?根据国际雪联规定,赛时如果发生运动员摔伤事故,医务工作者必须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而他们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这就要求把滑雪练到不用想,得跟平时走路一样。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练滑雪。
虽然都通过了滑雪测试,但大家的技术、雪龄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原来是资深雪友,有的滑雪时间不长刚刚过了及格线。之前大家滑雪都不是很正规,都是滑着玩,现在不行了。对我们提出的滑雪技术要求有两条: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能去救援的时候你自己摔倒了,再伤到别人。其次要滑得很精确,运动员都是从上到下一滑到底,我们都是中途出发,要停在指定地点。运动员摔倒的地方一般都是很难滑的地方,我们要滑到那里停下,摘下雪板救援,再穿上雪板离开,这些都是平时玩滑雪不会练习的技术。
一开始练习得很辛苦,给我们的雪卡是一天8小时,有的人午饭都不吃一直在练。一趟趟练习,滑下来,坐缆车上去,再练。中午的时候大家一起看视频分析,看看有什么问题,自己怎么改善,大家互相交流有什么经验。看完以后,下午再上去练,有时候一个动作就练一天。
好不容易练到“咬咬牙能跑起来”的程度,还要背上急救包、AED等近15公斤的负重,一切又得重新适应。滑雪讲究重心,突增15公斤体重上板,除了腿酸更难掌握平衡,摔倒和受伤是家常便饭。我们医疗队有4名队员发生过骨折,分别是锁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和股骨颈骨折。
滑雪医生第二件事是学习极端救援
我们这些队员来自各个科室,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医生来说跨了科室就隔山了。所以,白天练滑雪,晚上要上课。不同科室的人互相介绍经验,例如今天孙大夫讲骨折病人怎么处理,明天姜大夫讲胸部外伤怎么救助等等。
作为国内第一代滑雪医生,不仅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还意味着我们的探索和自我挖掘需要经得起未来发展的考验。除了上课,我们还会做大量的桌面推演,假想各种意外怎么救助,例如挂在网子上怎么救,骨折同时出现呼吸道问题救治的顺序是怎么样的,滑雪板怎么穿更快,急救包谁背着等等,制订属于我们自己的救援方案。
大家对这种讨论特别热情,每次推演,大家都争着发言,在屋里都听不清说啥。队伍里不少医生已是权威专家,但常常就“救援人员站位”这样的细节争论不休。每次听学术争论我就觉得特别带劲儿,同行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大家为流程的制订和实施真的绞尽脑汁。
除了桌面推演,我们还要练习在极端条件下施展救治的能力。以前临床上熟练掌握的技术,到了雪道上像被加了封印。例如心肺复苏术,要求患者平躺,按压要垂直于患者胸壁,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在坡面雪道上,选择按压角度就得费番周折,站姿还是跪姿?坡上还是坡下?怎么防止自己摔倒?怎么和队友配合稳定住患者?都是一系列问题。心肺复苏是个体力活儿,通常施救的医生力竭马上需要其他医生接替,然而雪道上交换位置都是一个“大工程”。如果遇上气管插管这样的技术活儿,在雪道上必须跪着、趴着,甚至侧躺着操作,一边使劲儿蹬地保持平衡,一边还要能做出准确的动作。
滑雪医生第三件事是处理应急状态
中国滑雪医生的成长几乎从零开始,小到一块电池、一根塑料管的使用,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得。急救包里的装备比救护车上的不差了。在15公斤重的红色急救包里不乏先进装备,但通过训练发现,极低的气温下充满的电池很快只有一格,可视化的屏幕也产生延迟,设备的使用变成了挑战。一开始,最大的问题是氧气管插不上。平时非常简单的氧气管接氧气瓶,因塑料的材质在极寒天里冻得邦邦硬,一碰就裂开,最后在巡逻队员的建议下用热水浇了接头,才解决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不是“把手术室搬到雪道上”那么简单,更是走出舒适圈,把自己投向未知和创造的过程。在手术室里,我能提前知道患者的情况,有什么基础病,手术方案有A计划、B计划,周围是熟悉的搭档。但在雪道上,处理的是突发事故,你必须先安全快速抵达现场,然后迅速做出判断,利用救援包里的装备做出比较完善的救援。同时,因为运动员用药不能违反兴奋剂规定,整个救援过程会进行音视频采集,届时,甚至要经受全球转播镜头的考验,时间紧、任务重、变数大、容错率低,要求不是一般得高。医生总会遇到各种紧急状况
但意外情况还是会突然出现。年9月,我和几名队友一同参加在海坨山举行的中国第一次高山滑雪直升机长绳救援演练,演练中由滑雪医生完成现场急救并呼叫直升机支援。在一次训练时,山谷里突然出现了强烈乱流,风变得比较怪,现场周围插了很多旗子,我们发现旗子在往不同方向飞,说明风是从几个方向吹的。救援直升机几进几出就是无法到达急救地点,最后艰难悬停,就在将伤员吊起的一瞬间,由于重量增加和向下气流的影响,飞机发生了快速下坠。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如果飞机掉下来,连机组加伤员带医疗队都完了。飞机下坠了大概十几米,然后努力挣扎着摆脱了乱流,后来我发现眼镜镜片上多了几条被乱风吹起的碎石擦出的划痕。从山上下来,我们才知道是机长临危不乱,才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剧,所有人都说这是自己离死神最近的一次。这次演练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成为国内高山滑雪救援领域的一次突破。今年2月的北京系列测试赛上,有一个残奥会运动员摔出了雪道,挂在网子上了。我去了一看是一个肩部外伤,当时肩部是畸形状态,活动受限,疼得很厉害。伤得倒不重,但麻烦的是没法拍片子。急救的设备很齐全,呼吸机、抢救设备都有,就是没有影像学设备。肩部外伤常见的就是骨折和脱位,但是哪一种都必须靠拍片子来确诊。当时现场都在讨论,一半的意见是什么都别动,医院,另一半的意见说可以试试。我从临床查体来判断,支持是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的脱位靠手法复位能够减轻至少90%以上的痛苦。能在第一现场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医院没有一小时是到不了的,时间长了,像他这么强壮的肌肉复位起来非常难,路途上万一再次损伤造成的影响更大。跟运动员充分沟通后,他平复了一下情绪,决定试一下。我和另一位大夫配合,操作只需要两秒钟就完了。复位之后,运动员就说了两个字:完美。这件事情不大,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挺重要的经历。因为,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作为一个医生需要你的时候基本都是急救的事,你说没设备我干不了?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做医生总得有点儿担当吧,总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吧。我觉得做滑雪医生虽然辛苦,但我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普通人滑雪怎么防止受伤
01.要认识到自己的水平。一定不能去太放飞自我,看别人滑得好,也要求自己一定要滑成那样,或者想试试某个高难度技术。这是最大的隐患。02.不要在疲劳的时候滑雪。有的人觉得有点儿累了,但是好不容易来一趟,滑雪场下午4点就关门了,每天能滑雪的时间也不多,就想趁着缆车关之前再滑一次。这会儿往往就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03.滑雪时要遵守规则。滑雪就像开车一样,在公路上开车有规则,在雪道上滑雪也有规则,而且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04.要穿戴好装备。该戴的装备要戴上,不要有侥幸心理。天热了不戴手套了吧,老外不戴头盔戴个线帽多好看呀,这些想法都不要有,毕竟生命和健康是自己的。05.万一发生意外不要惊慌。第一先判断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否神志清楚、呼吸没事、脖子也不疼、四肢能动,那么问题不大。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危机的情况,例如颈部的外伤、喘气费劲、头盔破裂,这种情况一定要等待专业救援。每日聊天室:
滑雪中防止受伤的技巧你学会了吗?
连续一周内在评论区出现三次
有机会获得神秘礼品噢
编辑白迪
文WUDI/付婷夏子/毕晓婷
新媒体编辑昀
本文原载于时尚健康
ID:shishangjiankang22
封面明星|健康生活|名医|中医最贵族美肤研究院|心理关系|吃不胖俱乐部|H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