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体运动学大纲OBE
TUhjnbcbe - 2024/6/6 17:54:00

《人体运动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地位: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的功能解剖、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科学。是康复治疗的基础,通过重点介绍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力学的相互影响来指导康复治疗。

课程性质:人体发育学其核心在于解剖学和肌肉骨骼系统内部的生物力学,是利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节段运动和整体运动。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人体运动功能解剖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力学机制分析正常人体运动和病理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以及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为今后的康复治疗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人体运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骨与关节、肌肉的运动学基础。

上肢、下肢、躯干各关节的基本特征及运动力学机制。人体运动生理及生物化学基础。

人体各骨骼和关节的构成。人体运动学的发展与展望。

2.技能目标:具备运用人体运动学相关知识,分析生理下状态人体的运动形式、肌肉骨骼的运动生物力学。具备运用人体运动学相关知识,分析病理状态下人体的运动形式、肌肉骨骼的运动生物力学,即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根据运动个体或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关心和爱护患者,树立以患者为本的医学理念,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身最高追求,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的意识和态度。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说明:每1课时的课内学习要求学生进行2课时的课外学习。

(二)具体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人体运动学基础

1.识记:

(1)复述刚体、质点、运动链、支撑面、平衡角、转动惯量的概念。

(2)列举人体杠杆的分类和原理。

(3)简述人体转动定律。

2.理解归纳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解释人体的转动运动。

3.应用:运用运动链的相关知识解释协调性和爆发力的训练。

1.基本概念:平动、转动、复合运动、刚体、质点、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运动面、运动轴、运动链、支撑面、平衡角、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2.人体运动的静力学。

3.人体运动的描述、人体平衡的条件即特点。

4.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

1.人体运动的静力学。

2.人体运动的描述、人体平衡的条件即特点。

3.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

1.人体运动的静力学。

2.人体运动的描述、人体平衡的条件即特点。

3.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人体运动的静力学。

2.人体运动的描述、人体平衡的条件即特点。

第二节骨和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识记:

(1)复述骨的形态、骨的构造、骨血管的三个系统。

(2)列举骨的功能、关节的构成。

(3)简述骨的承载能力。

2.理解:列举关节分类。

3.应用:(1)运用骨的生物学特征分析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2)运用工具对关节进行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骨的运动学基础:骨的形态、构造和代谢、骨的功能。

2.骨的运动适应性: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和骨的功能适应性。

3.关节的运动学基础:关节运动和关节分类。

1.骨的运动适应性: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和骨的功能适应性。

2.关节的运动学基础:关节运动和关节分类。

1.骨的运动适应性: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和骨的功能适应性。

2.关节的运动学基础:关节运动和关节分类。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骨的运动适应性: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和骨的功能适应性。

2.关节的运动学基础:关节运动和关节分类。

第三节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识记:

(1)复述牵拉-缩短周期、肌力、肌张力、肌耐力、主动肌、拮抗肌的概念。

(2)列举肌肉的类型,肌肉的功能、肌肉特性、肌肉的运动形式。

2.理解:

(1)解释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阐述肌肉对物理因此刺激的适应和反应。

3.应用:(1)运用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多关节肌“被动不足”解释屈腕屈指和伸膝屈髋受限的原因。

(2)运用理化因素对骨骼肌的影响解释康复治疗中采用冷、温热刺激等物理方法缓解肌痉挛、松解粘连与减少疼痛。

1.肌肉的运动学基础: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肌肉的功能及运动形式,肌肉功能状态指标,肌肉的协同。

2.肌肉的运动适应性: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肌肉的远动适应性,肌肉对物理因子刺激的适应与反应。

3.影响骨骼肌运动的因素。

1.肌肉的运动学基础: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肌肉的功能及运动形式,肌肉功能状态指标,肌肉的协同。

2.肌肉的运动适应性: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肌肉的远动适应性,肌肉对物理因子刺激的适应与反应。

1.肌肉的运动学基础: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肌肉的功能及运动形式,肌肉功能状态指标,肌肉的协同。

2.肌肉的运动适应性: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肌肉的远动适应性,肌肉对物理因子刺激的适应与反应。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肌肉的运动学基础: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肌肉的功能及运动形式,肌肉功能状态指标,肌肉的协同。

2.肌肉的运动适应性: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肌肉的远动适应性,肌肉对物理因子刺激的适应与反应。

第二章上肢

第一节肩关节复合体

1.识记:

(1)复述肩关节复合体的关节构成;肩胛胸壁关节;肩肱节律的概念。

(2)列举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的主要运动方式。

(3)简述盂肱关节囊韧带的构成及其作用。

(4)复述肩袖的组成及作用。

2.理解:

(1)简述肩胛胸廓姿势与其对静态稳定的影响。

(2)简述盂肱关节外展的关节运动学。

(3)解释斜方肌和前锯肌的相互作用。

3.应用:

(1)运用肩关节复合体运动学的基本知识解释肩峰撞击综合征。

(2)运用肩关节复合体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分析肩关节缺失外展前30°的原因。

1.骨学:胸骨、锁骨、肩胛骨、肱骨的解剖学特征。

2.关节:胸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肩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肩胛胸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盂肱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3.肌肉很神经支配:肩部的神经支配;肩部的肌肉。

1.胸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肩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3.肩胛胸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4.盂肱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1.胸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肩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3.肩胛胸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4.盂肱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胸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肩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3.肩胛胸壁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第二节肘与前臂复合体

1.识记:

(1)列举前臂复合体的关节构成。

(2)复述携带角、骨间膜的概念。

(3)列举主要的屈肘肌、伸肘肌、旋前肌和旋后肌。

2.理解:

(1)简述前臂旋前旋后的运动学。

(2)列举骨间膜的结构和功能。

(3)解释肘及前臂的神经支配。

3.应用:(1)运用本章相关知识解释用力拧螺丝的运动学。

1.骨学:肱骨、尺骨、桡骨的解剖学特征。

2.关节:肱尺关节和桡尺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上下尺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3.肌肉很神经支配:肘与前臂的神经、肘部和前臂肌肉的神经支配、肘关节和前臂周围肌群。

1.肱尺关节和桡尺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上下尺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1.肱尺关节和桡尺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上下尺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肱尺关节和桡尺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2.上下尺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以及运动学。

第三节腕与手

1.识记:

(1)复述腕中关节、腕横韧带、对掌运动的概念。

(2)简述腕关节的构成。

(3)列举腕关节周围主要的肌肉及功能;手的内、外侧肌群,中间肌群的肌肉组成及功能。

2.理解:

(1)解释腕掌关节的运动范围。

(2)阐述手的稳定性和控制。

3.应用:

运用手抓握功能的模式解释旋开关紧的瓶子的盖子的过程。

运用手部神经走行分析手部尺、桡以及正中神经损伤后患肢的表现。

1.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

2.关节:桡腕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

3.运动学:腕关节运动范围、腕掌关节运动范围、适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4.肌肉和神经支配、腕部动力学以及腕和手运动的相互影响、手的肌肉与肌腱。

1.腕关节运动范围、腕掌关节运动范围、适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2.肌肉和神经支配、腕部动力学以及腕和手运动的相互影响、手的肌肉与肌腱。

1.腕关节运动范围、腕掌关节运动范围、适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2.肌肉和神经支配、腕部动力学以及腕和手运动的相互影响、手的肌肉与肌腱。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腕关节运动范围、腕掌关节运动范围、适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2.肌肉和神经支配、腕部动力学以及腕和手运动的相互影响、手的肌肉与肌腱。

第三章躯干

第一节脊柱

1.识记:

(1)复述腰椎间盘特殊的功能。

(2)简述腹内压与脊柱压力的关系。

2.理解:(1)归纳脊柱的功能。

(2)解释运动时腰椎间盘的作用。

(3)解释脊柱的负荷对脊柱各结构的影响。

3.应用:运用相关知识阐述姿势与腰椎运动。

1.脊柱的结构功能与生物力学特征:脊柱的节段运动、稳定机制、脊柱的负荷。

2.颈椎生物力学特征。

3.腰椎的生物力学特征:腰部肌群与韧带、腰椎运动学特征。

1.脊柱的结构功能与生物力学特征:脊柱的节段运动、稳定机制、脊柱的负荷。

2.腰椎的生物力学特征:腰部肌群与韧带、腰椎运动学特征。

1.脊柱的结构功能与生物力学特征:脊柱的节段运动、稳定机制、脊柱的负荷。

2.腰椎的生物力学特征:腰部肌群与韧带、腰椎运动学特征。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脊柱的结构功能与生物力学特征:脊柱的节段运动、稳定机制、脊柱的负荷。

2.腰椎的生物力学特征:腰部肌群与韧带、腰椎运动学特征。

第四章下肢

第一节髋与骨盆

1.识记:(1)复述颈干角、前倾角、腰骨盆定律的概念(同向、反向)。

(2)简述髋关节、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的关节构成。

(3)列举髋关节髂股韧带和耻股韧带的作用。

2.理解:

(1)归纳髋关节的运动学。

(2)解释骨盆倾斜的机制。

(3)简述髋关节运与动的形式相对应的肌肉。

3.应用:

运用腰骨盆定律解释腰椎融合手术后患者的行走。

1.骨骼:髋臼,股骨。

2.关节: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运动学、骨盆-股骨骨运动学、骨盆的平衡。

3.肌肉和神经支配:臀大肌、腘绳肌、臀中肌、髂腰肌等。

1.关节: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运动学、骨盆-股骨骨运动学、骨盆的平衡。

2.肌肉和神经支配:臀大肌、腘绳肌、臀中肌、髂腰肌等。

1.关节: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运动学、骨盆-股骨骨运动学、骨盆的平衡。

2.肌肉和神经支配:臀大肌、腘绳肌、臀中肌、髂腰肌等。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关节: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运动学、骨盆-股骨骨运动学、骨盆的平衡。

2.肌肉和神经支配:臀大肌、腘绳肌、臀中肌、髂腰肌等。

第二节膝关节

1.识记:

(1)复述半月板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功能。

(2)简述膝交叉韧带的功能。

(3)列举髌骨的作用。

(4)列举股四头的肌组成及功能。

2.理解:

(1)归纳胫股关节的运动学。

(2)解释髌股关节的运动学。

(3)简述作用于膝关节的双关节肌。

(4)解释Q角的定义及其意义。

3.应用:

运用双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解释屈膝屈髋和伸膝屈髋。

1.骨骼:髌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2.关节: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运动学。

3.肌肉和神经支配: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缝匠肌等。

4.作用于膝关节的单关节肌和双关节肌。

5.Q角。

1.骨骼:髌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2.关节: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运动学。

3.肌肉和神经支配: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缝匠肌等。

1.骨骼:髌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2.关节: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运动学。

3.肌肉和神经支配: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缝匠肌等。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骨骼:髌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2.关节: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基本特征、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运动学。

3.肌肉和神经支配: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缝匠肌等。

第三节踝与足

1.识记:

(1)复述踝关节的关节构成。

(2)简述踝关节内侧韧带、外侧韧带的作用。

(3)简述踝关节的的运动方向和范围。

(4)复述足弓的概念其分类。

2.理解:

(1)归纳踝关节小腿的前侧、外侧和后侧肌群。

(2)解释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3)简述足弓的功能。

(4)解释距跟关节、跗横关节、跖趾关节的运动。

3.应用:

运用相关知识阐述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1.踝关节解剖学基础和运动学特征。

2.足与足弓的解剖学基础、运动学特征。

1.踝关节解剖学基础和运动学特征。

2.足与足弓的解剖学基础、运动学特征。

1.踝关节解剖学基础和运动学特征。

2.足与足弓的解剖学基础、运动学特征。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踝关节解剖学基础和运动学特征。

2.足与足弓的解剖学基础、运动学特征。

第四节行走运动学

1.识记;

(1)复述步态周期、步频、步速的概念。

(2)解释步态周期中站立与摆动阶段。

(3)解释行走时减少水平、垂直位移的方法。

(4)复述行走时髋关节的三组肌群。

2.理解:

(1)归纳步态周期中身体重心的转移、动能势能的转变。

(2)解释行走时减少能量消耗的运动方法。

(3)简述行走时矢状面的关节运动学。

(4)解释步态异常的原因。

3.应用:(1)运用步态周期的相关知识阐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异常步态。

(2)运用步态周期的相关知识阐述剪刀步态、划圈步态的形成原因。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关节运动学: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4.步行时肌运动学。

5.步态异常。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第四节行走运动学

1.识记;

(1)复述步态周期、步频、步速的概念。

(2)解释步态周期中站立与摆动阶段。

(3)解释行走时减少水平、垂直位移的方法。

(4)复述行走时髋关节的三组肌群。

2.理解:

(1)归纳步态周期中身体重心的转移、动能势能的转变。

(2)解释行走时减少能量消耗的运动方法。

(3)简述行走时矢状面的关节运动学。

(4)解释步态异常的原因。

3.应用:(1)运用步态周期的相关知识阐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异常步态。

(2)运用步态周期的相关知识阐述剪刀步态、划圈步态的形成原因。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关节运动学: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4.步行时肌运动学。

5.步态异常。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1.预习新课内容

2.课堂上认知听讲、积极互动。

3.课后认真复习。

1.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步态周期、站立与摆动阶段。

2.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以及步行的动能和势能。

3.步行时肌运动学。

4.步态异常。

表3课内实验(践)项目与学时分配

(实验类型指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专题研讨、案例教学

五、课程考核

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总成绩(%)=考核方式1(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成绩(40%)+考核方式2(期末考试)成绩(60%)

表4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的对应关系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是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表5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1.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分目标下各评定方式的“学生平均成绩/分值*权重”之和。

2.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各课程分目标达成度的最小值。

七、课程资源

(一)建议选用教材

李晓捷.人体发育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李晓捷.人体发育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其它课程资源

智慧树《人体发育学》慕课资源

八、评分标准

表6评分标准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运动学大纲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