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摔伤,怎么办?
1岁女孩骨折了,怎么办?
如果这些都发生在疫情封闭、封控区域呢?
这些都在处于封控区域的
广州中医院的过渡病区
真实上演着
在这疫情的特殊时期
医院的担当和带来的感动
一切变得不那么“稀松平常”……
中医正骨、小夹板……
医院的使命与关怀!
6月9日晚上10点,经转运,急诊室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小患者,她们来自封控区域,一位患者年仅1岁7个月,另一位患者仅7岁,两者都是因不慎摔倒导致骨折。经诊查,由创伤骨科进一步处理,在符合手术条件下,创伤骨科紧急进行急诊手术。
▲正在为小患者行中医正骨。
据创伤骨科主任罗毅文介绍,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此次采用中医正骨+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的手术方案,创伤较小,加之特殊时期,可较好规避单纯夹板固定需要频繁调整的问题,护理更加方便,且拔针之后,在皮肤表面没有疤痕,骨折愈合也快,对肢体功能没有影响。
▲1岁7个月患者右肱骨髁上骨折,图为患位术前、术后的X光片
▲7岁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图为患位术前、复位后、固定后的X光片
精准中医手法复位,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创伤骨科诊治团队5分钟完成了这场看起来“不普通”的手术!在术前十分忐忑的父母,在术后看到复查的X片,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图为来自封控区域的79岁肩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了手法复位。
△图为来自封控区域的64岁左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医生为其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
负压救护车、全副武装……
中高风险区内的移动防护堡垒!
▲院前急救团队正在出发转运中高风险区患者。广州室外温度已达35度,一趟出车后,每个人都湿透了全身。
据急诊科副主任李辉介绍,“像这样的转运,多的时候一天能超过10次,都是医生护士轮流上阵。”
▲疫情救治中的“最强口罩”——负压救护车,图为消毒中的负压救护车
一刻不误!截止至今,在广州市卫健委的统一调度下,广州中医院已经顺利安全转运中高风险区患者过百例,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接诊及转运工作。
因摘芒果从高处坠落,多学科协作生死营救!
39岁的夏先生从8米高的芒果树上坠落,左侧腰部撞击至树下围墙,导致腰腹部疼痛。这名患者被送过来的时候神志已经模糊,处于休克状态,经过急诊科、影像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创伤骨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患者肋骨骨折,全身多发伤,左肾在肾门部横断、分离,为V级肾损伤(最严重级别),急需手术治疗。”
这是一场“特别”的抢救。在疫情中高风险区包围之下,还要严防死守,防止病毒的侵入。接到通知的麻醉科手术室第一时间做好术前准备后,患者被紧急送往负压手术室。术中发现左肾在肾门部横断、断面出血,腹膜后大血肿,降结肠近脾曲处浆膜层破裂,在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的精心配合下,进行了左肾切除术+结肠修补术,病人出血量高达ml。手术历经3个多小时,术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转入过渡病房。
一样的“逆行者”!
致敬平凡而不简单的他们
“说不害怕,是假的,就是有点紧张。你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就是患者是接触者,每次出车都严阵以待。”家住白鹤洞的飞哥,他的工作是负责驾驶救护车来转运中高风险的患者。他坦言,最大的难题是穿防护服开车,因为穿着手套的不方便,驾驶时操作敏锐度都有所降低,而阳光透过窗照在身上,手指同样会冒汗,为了保证安全,他每次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医院生活垃圾的彭叔,他每医院各楼层产生的垃圾,运往楼下的指定收集点。当小编走近他,他便大喊“臭,不要靠得太近!”当问及每天的工作量,他告诉小编,“一袋能有20斤,一车能装四五袋,一车就上百斤,一天能收满20多车。”虽院内有冷气,但一天下来,彭叔背上的汗还是湿透了衣服。
医院消杀工作的甘叔,每天都会定时消毒大门路面,这只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我原本在芳村分院工作,在26号之后便与大家留守在总院工作。医院后勤工作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我,我去哪里。”在广州35度的高温下,消毒水蒸发速度更快了,而甘叔继续将符合疫情消杀要求的含氯消毒液洒向了每次外来车辆的来院必经之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有无数个“飞哥”、“彭叔”和“甘叔”
医院卫生与安全
默默地坚守岗位
致敬!这些平凡而不简单的他们!
同心抗疫撑广州
自荔湾区局部疫情发生以来,处于多个中高风险地区包绕之下的广州中医院,疫情防控和诊疗工作压力巨大。区域封控管理至今,得到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