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
笔者以改良手法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放松手法
以掊法为主,配合按、揉、弹拨等手法,重点施术部位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及肩胛骨周围紧张之软组织。术者在施?法时配合肩关节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后伸等各向之被动运动,最后重点弹拨腋窝前后壁痉挛的筋膜(胸大肌和背阔肌筋膜),共操作10min左右。
.2 扳法
患者坐位,施术时以病人主观耐受为度,强调缓慢用力,每次扳法完成后均在肩关节周围行揉法、摩法、按法,以缓解病人因手法扳拉所致之疼痛。
(1)上举扳法:施术者立于患者前方,患肩上肢伸直搭于术者肩部,施术者双手交叉扶住其肩关节,缓缓上举,至病人难以耐受时,稍用力向上扳动3遍。然后施术者转至其后方,令其双手伸直上举,施术者以腹部固定患者背部,双手扶住患者上臂,向后扳动3次。
(2)内收扳法:施术者立于患者背后,患者患侧手掌搭于健侧肩部,呈“搭肩式”。施术者用患肩同侧手掌扶住其肩关节,另手扶于患者肘部向内及内后扳动。
(3)扩胸扳法(外展、内收扳法):施术者立于其后,患者双手交叉抱于枕后部,术者双手分别扶住患者双肘行内收、外展被动运动,当外展至病人难以耐受时轻轻用力向后扳动。
(4)后伸扳法: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徐徐向后扳动,然后屈肘,使手背贴于腰背部,将患肢沿脊柱缓缓向上拉动。
3 拔伸、提抖法
患者坐位,施术者立于侧方。患肩外展,施术者届膝以膝部顶于其腋下,将患肢夹于术者腋下,双手握住其肘部,利用施术者自身体重缓慢拔伸,反复做3~5次。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屈肘向上提起,边提边做快速抖动,至病人难以耐受的高度时,用力屈肘,施术者以一手拇指弹拨结节间沟处3~5遍。
4 运法
分别做托肘运肩和大幅度运肩法各10次,此法亦可穿插于扳法、拔伸法之间进行。
5 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行蝎子爬墙、上举摸耳、体后拉手、弯腰晃肩、垂直划圈等运动,每日早晚各1次,以肩部能耐受为度。
疗效
(1)疗效评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效果:治愈43例,好转9例,治愈率为82.7%,全部有效。平均治疗次数为18次。
病案举例
杨某,女性,56岁,初诊时间:年6月16日。患者诉右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4月余,曾在外院行推拿、针灸、局部封闭等治疗2月余,疗效不佳。检查:右侧肩关节活动:外展上举60°,后伸20°,外展70°,后伸拇指可及第1骶椎。右侧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结节间沟、喙突、冈上肌等处压痛明显,腋窝前后壁肌筋膜紧张,搭肩试验()。肩关节X线片:肩部骨质无异常发现。诊断:右侧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期)。予改良手法治疗,每日1次,共治16次,疼痛消失,右侧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肩周炎按发病进程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缓解期、粘连期,其病因至今尚未明了,一般认为与肩关节退行性改变、外伤、受寒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急性期为肩关节周围及关节囊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以肩关节疼痛为主。粘连期则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增厚、粘连、挛缩,表现主要以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肩关节各向活动均明显受限。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急性期手法宜柔和、轻快,以消炎止痛为主,在生理范围内进行肩关节各向之被动运动。而传统手法对粘连期的治疗往往显效慢、疗程长,患者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坚持。笔者根据肩关节周围之解剖生理特点,结合临床观察,本着“动则松,松则通,通则不痛”的原则,采用改良手法,以运动关节类手法为主,辅以弹拨法、拔伸法、?法等,有针对性地把治疗重点放在与肩周炎发病密切相关的一些软组织,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及挛缩的筋膜(胸大肌和背阔肌筋膜)。在施行扳动类手法的过程中辅以揉、摩、搓等轻快手法,以适时缓解病人因手法所致之短暂性疼痛,有利于手法的连续施行。通过反复对肩关节施以扳、提、拔伸等手法,而达到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舒经活血之功效。
扳动类手法施术过程中切忌粗暴用力,应以缓缓用力,逐步松解为原则,以免造成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新的损伤。
粘连期肩周炎的康复还有赖于积极地主动功能锻炼,在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坚持进行正确的锻炼方法,避免肩关节过度的活动。
亚健康手法调理